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 精卫微禽,而有填海之志,刑天断首,犹反抗不止,都表现出不为命运屈服的伟大精神。最后二句,既是说精卫、刑天,也是说自己:虽有昔日的壮志雄心,却没有偿愿的时机!这些诗的事实背景已无法加以确凿的证明,但至少可以说明,陶渊明在隐居中仍然渴望强烈的、有所作为的人生。先生指出,陶诗不但有“静穆”、“悠然”的 一面,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主要是指这些作品而言。不过,应当看到两者也并不 是截然对立的。 从诗歌渊源关系来说,陶渊明有继承阮籍的一面。这主要表现在其诗多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表现对人生的探索,使用哲学观照的方式,并多用组诗的形式。另一方面, 陶诗也显然受到玄言诗的重大影响。这不仅表现在他的诗中有许多玄学的语汇,其平淡的语言风格也同玄言诗一致,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理解上。在阮籍诗中,大量地以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相对照,人在自然面前感受到强大的压迫;而在东晋的玄言诗中,则转变为人对自然的体悟和追求;到陶渊明,又更明确地提出归 化自然的观念,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意识成为构成陶诗独特意境的决定性因素。当然, 陶诗重视通过艺术形象而不是抽象语言来表现哲理,这同玄言诗的枯燥无味是根本不同的。
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只是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对陶诗的艺术 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 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
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绝少使用浓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他的诗中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
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 因而能够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乡村的恬静,“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写雪的轻虚,“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风的踪迹,都是有名的例子。 西晋诗歌追求华美、注重修辞的倾向,一方面提高了诗歌语言的表现技巧,但有时过于用力于此,而忽视了诗意的完整,造成繁冗、割裂的毛病。陶诗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为底蕴,绝不炫耀外在的美饰,所以大多通篇简洁,少作铺排,钟嵘《诗品》称为“殆无长语”。诗的意境,也总是比较完整,从总体上感染读者,而不以一字一句,某个片断吸引人。做到了情、景、理的统一。 陶渊明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陶渊明的影响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扩大的。淘渊明在世时只以隐士著称,他的文学创作没有得到高度的评价,他虽然曾和周续之、刘遗民一起被称为“浔阳三隐”,因为他平淡自然的风格与当时崇尚的华丽文风不合。陶渊明的好友颜延年在他死后所作的《陶征士诔》中只称赞他清高的人格,对他的诗并未充分肯定。
在玄言文学占统治地位的当时,他的作品是与贵族文坛格格不入的。在宋齐山水诗盛行的时代,他的淳朴淡泊的田园风光也不合于贵族欣赏名山大川的口味,而他的平淡自然的风格同样和当时“富艳难踪”的文风大相径庭,所以仍然得不到重视。
在他死后六十年,沈约作《宋书》,把陶渊明列入《隐逸传》,对其文学成就也不重视。齐代刘勰作《文心雕龙》,评论了历代诗人,
竟无一字涉及陶渊明。
到了梁陈时期,钟嵘、萧统才开始重视他,钟嵘《诗品》列陶诗为中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认为其诗「其源出于应璩」。梁昭明太子萧统是第一位发现陶渊明文学价值的人,他既推崇陶渊明的人格,也推崇他的文学。《文选》搜求陶渊明遗世作品,编为《陶渊明集》七卷录一卷,并为之作传。萧统对陶渊明推崇备至:「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
唐代时,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才得到普遍的承认。到了宋朝,特别是经过苏轼、朱熹的弘扬,以及汤汉对其作品的诠释,陶渊明才真正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这地位一直保持到今天,并获得了广泛的赞誉。陶渊明在文学史上之地位,不让屈原、、、苏东坡等诗人专美于前。于后世文坛影响最深且最显著者为唐,其次为宋以至乎金、元、明、清而后至民国。由于其作品本身艺术性的纯熟完美,境界的高远渊深,故产生之影响极为巨大,引起古今中外之寰宇性研究风气,古今罕睹,兹分四大项简述:
一:促成田园诗派的形成与发展
田园诗源自《》,《诗经》中,<小雅>之<大田><甫田>,<豳风>之<七月>皆为完整之田园诗。然其内容主要乃为作者比兴之寄托,而非纯为摹写田园,因之后来并无形成风格别具之独立诗派。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田园诗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
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盥濯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如「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写邻居经常来访,跟自己一起谈史论文的情形,那种率真的交往令人羡慕。
从他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了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
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清‧沈德潜评说:「陶诗胸次浩然,而其中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说时晬语》)。南宋‧杨万里:「黄陈篱下休安脚,陶谢行前更出头」,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自然素朴,颇有超越前人之志。
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
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
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五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明末钱澄之,被称颂为有清一代之田园诗人,自易代后,即杜门课耕,极力推崇渊明,并仿效其田园诗,曾撰《田间诗集》、《田间文集》等著作,其诗冲淡真朴,类似陶诗。故《田间文集‧韩菼序》曾云:「读先生之诗,冲淡深粹,出于自然,度王、孟而及陶矣」。
二:人品诗品同受仰慕,成为后世效法典型
陶渊明诗歌中所表现的光明峻洁的人格和坚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质量,教育了后代文人不屈服于权贵,不与庸俗之流。唐代大诗人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不屈的性格,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李白诗云:「何日到彭泽,长歌陶令前」,杜甫诗云:「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陶渊明诗中平静安谧的境界,逃避现实的思想也对一些作家起了消极的作用。唐代诗人在晚年退隐生活中,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谪居海南时期,都酷爱陶渊明,实际是在他那超脱现实的态度中寻求精神的安慰。
白居易有〈效陶潜体诗十六首〉。苏东坡作有和陶诗百零九首,又加入〈集归去来诗〉十首,暨子由〈诗引〉,共得一百二十首。诗人高适在做封丘尉时,对“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的现实无法容忍,也“转忆陶潜归去来”,要学陶渊明那样与污浊的现实一刀两断。宋‧云:「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当代理学大师朱熹更推许陶渊明为天地间第一流高士。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曾在一首〈水龙吟〉词中高声唱道:“须信此翁(指陶渊明)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藉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唐代的、、、储光义、白居易和李白诗中那种蔑视权贵的精神,正是陶渊明那种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精神的发展。
由于中国有了陶渊明这个典范,「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仕和归隐的选择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陶渊明的咏怀、咏史诗,继承了阮籍、左思的传统,发扬了建安精神。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作风而进入更纯熟的境地,像一座里程碑一样,标志着古朴的歌诗所能达到的高度。
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出诗意,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并开创了田园诗这个新的诗歌境地。他是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就最高的,也是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人物。
玄言诗兴盛于东晋,是魏晋玄学及清谈之风兴盛的结果。东晋玄佛合流,更助长了它的发展,以致玄言诗占据东晋诗坛达百年之久。从东汉末、西晋初以来诗歌艺术正常发展的脉络中断了,玄言成分的过度膨胀,使诗歌偏离了艺术,变成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
陶渊明的出现,才使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加了许多充满生机的新元素。陶渊明将玄言诗注疏老庄所表达的玄理,改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使得诗歌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如谢灵运的山
水诗,白居易诸人的说理诗,宋明理学家之诗,都或多或少受其熏染。
三:赋予后代曲戏剧书法美术新素材
陶渊明名垂千古,后代文人作家深受熏沐与影响,除和陶、拟陶、颂陶、仿陶之作外,又有檃括或剪裁渊明作品字义、文句入诗,或将渊明个人事迹、爱好、言行、用具、诗集等,以作歌咏素材者,亦所在多有。兹列述于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