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4例

2023-10-07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0dern Journal 0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8 Jul,17(20)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4例 褚韩生,王晓梅 (渭南师范学院医院,陕西渭南714000) [关键词]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R0745.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8)20—3170—01 2 结 果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如治疗方法 不当会留有后遗症。2004--2006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 24例患者经1~2个疗程,治愈22例(92%),显效1例 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4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4%),无效1例(4%),总有效率96%。 3讨 论 1.1一般资料 24例均为首次发病来诊患者,男14例,女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面神经核以下病变所致的周围 10例,年龄17~55岁,病程5~20 d,病前均有受凉、受潮、吹 风或感冒病史,个别患者有耳鸣、耳后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 症状,均以急性或亚急性发病。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周围 性面瘫,多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排除其他原因所致周围性 面瘫(如脑桥病变、脑干病变等),均符合临床疾病诊断标准。 1.2治疗方法 ①西医疗法:给予肌注维生素Bl2 500 mg、 性面瘫,是一种发病急、病程长、早期有加重可能的疾病,以 20~40岁多见,多发于春秋。其发病因素可能为局部营养神 经的血管痉挛,使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所致,或因病毒、 细菌感染,或微循环障碍等所致,发病过程是茎乳孔内面神经 的非化脓性炎症,病理变化主要为面神经水肿,髓鞘和轴突不 同程度的变化,以茎乳孔和面神经管部位最显著。有学者认 维生素Bl 100mg,每日1次。山莨菪碱10mg、维生素C 1.0 为茎乳外面神经干水肿,周围组织对其压迫等也可能是造成 面神经变化的原因之一。中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多因正气不 足,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导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 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 由于面神经麻痹多以外因为病,以风寒为主的多发性、神 经性疾病,且受累面广,治则应采取综合疗法,及早治疗。也 g、ATP 40 mg、辅酶A 100 IU静滴,每日1次,同时经壶注入 地塞米松5 mg,每日1次,共7 d,10 d为1个疗程。②中医疗 法:a.发病初期(第1周)采用浅刺法:以远部取穴,邻近取穴 为主,以免引邪入里,留下后遗症。穴位随证选用翳风、牵正、 地仓、下关、大迎、迎香、风池、合谷、太冲、足三里,并配以刺络 放血,选用牵正、翳风二穴放血为佳。目的是放血减压,改善 茎乳孔周围血运,使风邪随血而出,以提高治疗效果。b.发 病中期(第2,3周)采用深刺法,配以艾灸以温经通络,祛湿逐 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组方中,B族维生素及能量合剂均有 营养神经的作用,可促使受累神经恢复,防止其变性;山莨菪 碱、地塞米松能良好地抗炎、解除小动脉痉挛,改善微循环,减 寒。穴位选用大迎、颊车、承浆、阳白、太阳、颧髂、地仓、下关、 轻结缔组织增生,降低毛细血管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而减少 炎性渗出,消除水肿。针刺配以刺络放血,从而减轻面神经分 支水肿,在艾灸的温热协同作用下起到了祛风散邪、疏经通 络、调和气血之功效,在早期治疗中应注重针刺手法的使用, 注重少而精的选穴原则,以提高早期治疗的效果。 [ 参考文 献 ] 合谷,随证配穴,中等度刺激,除合谷外以一穴多透为主,配合 刺络放血,目的是排瘀通络。C.发病后期(第4周以后)以病 侧浅刺、健侧深刺为主辨证取穴。在艾灸的基础上,配以颧 髂、巨髂二穴针刺大量放血.以疏经通络。 1.3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 准 制定诊疗标准。痊愈:面瘫症状消失,面部表情恢复正 常。好转:面部症状改善仍遗留轻度I=l角歪斜或闭合不全。 无效:治疗前后无改变。 [1]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 出版社,1998:19 [收稿日期]2007—12—15 吸收,增加疗效。理化效应促使凝胶变为溶胶,减少纤维化, 坏,利用率高 ],疗效满意。结果显示,较长时间的联合治疗 软化瘢痕…。灌肠药物中,延胡索、川芎、三棱、乳香、没药、皂 角刺、赤芍有活血化瘀通络作用;红藤、公英、败酱草、半枝莲、 黄柏有清热解毒化湿作用。保留灌肠使药物直接进入直肠后 经痔静脉从吸收,渗透到盆腔组织。外敷加灌肠可使盆腔内 环境直接得到改善,可使盆腔炎性组织迅速达到有效药物浓 度。因中药多为苦寒之品,久服可伤气败胃,故采用外敷加保 留灌肠之法,使药物不经消化道,又可避免消化液对药物的破 才能达到满意的疗效。 [ 参 考 文 献 ] [1] 朱贞国,秦洪云,赵冀平.实用物理治疗学[M].南京:南京出版 社,1997:139—140 [2]孙津津,陆云.慢性盆腔炎综合治疗的观察及护理[J].实用护 理杂志,2002,18(9):30 [收稿日期]2007—12—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