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成语运用浅析

2020-05-12 来源:品趣旅游知识分享网
汉语言研究 成语运用浅析 郭晓阳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武进学院213149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武进办学点213149) 摘要:用好成语对提高语言表达的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成 清什么,不需要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如“胸有成竹”、“毛遂 语的运用对语境的依赖性比较大,在具体的运用中往往会出现近义失 自荐”,应弄清它的出处与比喻用法:“人莫予毒”、“夜以继 误、褒贬不当、张冠李戴等错误,要用好成语,要正确理解成语的内 日”应弄清它的语法特点,“不刊之论”、“屡试不爽”,应着 涵,追本溯源了解成语的来源,严格遵守成语的规范,同时,也要注 重分析它的语素,“信口开河”、“厉兵秣马”,应注意“河” 意与时俱进,掌握成语的一些变化,从而准确使用。 关键词:成语;运用;方法 所谓“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常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 精辟的、定型的短语。中国的成语大多数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一 般都有出处。它们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古代典籍中上来 的,一是从口语传下来的。从古代典籍上来的,有来自古代的寓 言,如:“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等;有来自历史的故事, 如:“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等;有来自古代的作品,如: “一鼓作气”等。还有从口语传下来的,如“粗心大意”、“三 心二意”等等。 就成语的特点,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第 一,意义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的意义往往超出字面。第 二,结构上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改动。第三,功能上,成语在句 子中相当于一个词。第四,在感情色彩上,成语也有褒贬色彩, 不能望文生义,随意使用。 使用成语使得我们的表达更加准确和生动,但是,成语的使 用对语境的依赖性比较大,使用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社会上 对于成语的使用有许多错误之处,甚至在报刊杂志上这种情况也 是屡见不鲜,这种不当之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近义失误 在中国有些成语看似相近,实际上它们的涵义不同甚至有很 大差别,极易混淆。如“舍本逐末”与“本末倒置”、“刮目相 看”与“另眼相看”、“身临其境”与“设身处地”、“防患未 然”与“未雨绷缪”、“勉为其难”与“强人所难”、“身不由 己”与“言不由衷”、“不胫而走”与“不冀而飞”、“一蹴而 就”与“一挥而就”、“望尘莫及”与“鞭长莫及”等等。平时 我们很难把它们的涵义完全弄清楚,再加上情境不同,用法也不 尽相同,因此,常常弄错弄混,例如“今年的招生考试、录取工 作进展顺利,未发生~起徇私枉法事件”,其中“徇私枉法”指 执法的人因私情破坏法律,用在该句中不恰当,可改为“徇私舞 弊”。 2.褒贬不当 成语同其他词语~样,从感情色彩上成语也可以分为褒义 词、中性词、贬义词三种,因此,我们在使用成语时,要根据目 的、场合、对象等的不同,来分辨其感情色彩,恰当地使用。否 则,就容易出现褒贬不当的错误。例如“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 ‘农民诗人’,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普 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类“,其 中“捕风捉影”这个成语比喻说话办事没有丝毫根据,具有贬义 性质,将它用于形容一位“农民诗人”观察细致入微就不正确。 3.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扩大使 用范围或误作他用。如“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 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可谓汗牛充栋”, “汗 牛充栋”指搬运书籍时把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 藏书非常多。这里明显是因为不知道使用对象而把用于书的成语 扩大到人了。再如“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夜景观’建设琳 琅满目,发展十分迅速”,“琳琅满目”,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 很多,用来形容“夜景观”建设不恰当,是成语适用对象不当产 生的错误。 成语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与表现力,不 弄清其含义、功能、感情色彩、适用对象等就去使用,常常会弄 巧成拙。各个成语往往有各的特点,应根据其特点而确定着重弄 是“合”的通假字、“厉”和“砺”是古今字。 因此,在快餐文化流行的今天,在网络词语大行其道的语言 环境中,正确理解成语的涵义、弄清它们的感情色彩、使用方法 和运用环境等尤为重要,到底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成语,我们认为 主要有以后几个方面: 第一,正确理解成语内涵 正确了解成语的含义,是合理使用成语的前提条件,有些 作者之所以用错成语,原因固然较多,但从根本上来讲都是由于 没有全面了解成语的含义所致。有些成语的含义,大致上可以从 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来,如,“一帆风顺”、“一干二净”、“百 战百胜”等。但是,有许多成语的含义与字面意思没有直接的联 系。如“满城风雨”,从字面上就很难看出是“到处议论纷纷” 的意思。因此全面了解成语的含义,除了应弄清它的每个字的字 义外,还要把握它们整体意义。对于那些见于古书上的成语或由 古代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等概括而成的成语,使用前 一定要了解它们特定的人物内容,有的还要了解它们的古今含义 的演变情况,如“不速之客”中的“速”字。古义是“邀请”的 意思。如果用现代的“快”或“迅速”去理解,就说不通了。 又如豆蔻年华一般被认为源自杜牧离开扬州之前赠给相好歌 伎的诗《赠别》:“娉娉袅袅 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用 “豆蔻年华”指女予 i网岁的年纪。实际上,“豆蔻年华”不 但可用来指女子十i阴岁,还可进‘步延伸到 卜来岁,只要是 青少年女子,皆可用以修饰。台人还用来指已婚少妇甚至少男或 青年男子。与此基本相灭的就足新 现的“青葱岁月”,两者语 义大体相当。再如“七月流火” 是出自《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中“七月流火”的“七月”是夏历 七月, “火”指大火星,不能理解成熊熊烈火之火,“流”指 向西下行,而不能简单地理解成运行。西周时代夏历五月黄昏时 分,大火星在正南方,方向最正,位置最高:六月以后,便逐 渐偏西下行,到了七月,继续向西下垂,表示天气要凉了。 因 此,要想正确使用成语,弄清其真正内涵首当其冲。 第二,追本溯源 还有一些成语我们很难从字面上了解它的真实内涵,因此必 须掌握它赖以产生的历史背景。如“黄袍加身”,不是指皇帝把 黄色的袍子穿在身上,而是指政变取得成功。这个成语来自宋代 开国皇帝赵匡胤的陈桥兵变,早己掌握了后周政权、军权的赵匡 胤自己想做皇帝,就跟他的亲信们商量好了,趁过年的时候,把 军队开到了陈桥,由大将把黄袍加到他身上,于是他就当上了皇 上。而“三豕涉河”,字面上的意思是三只猪过黄河,作为成语 指代的却是传抄刊印的文字错误。其典故是这样的:据《吕氏春 秋·察传》记载,孔子的学生子夏到晋国去,路过卫国,听到有 人在读“晋师三豕涉河”,子夏觉得很奇怪,心想,大概是抄错 了,子夏到了晋国,问起这件事,果然是将“晋师己亥涉河”抄 成“晋师三豕涉河”了,因为“已”与“三”、“亥”与“豕” 形体相近,抄错了,当然也就读错了。后来人们就用“三豕涉 河”泛指书写、传抄、刊印的文字错误。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看 出,追本溯源不失为一种准确掌握成语意义的有效方法。 第三,遵守成语的规范 要想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准确掌握其读音和字形也十分 重要,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贻笑大方,如,“声名狼藉(ji)”不 能把“藉”读成“_ji6”:“罄(qin9)竹难书”,不能把“罄” 读成“f6u”,“摩肩接踵”中的“摩”不能写成“磨”,“变 本加厉”的“厉”不能写成“利”,“再接再厉”中的“厉” 汉语言研究 《孟子》中 “谓” 字结构之使用规则 贺光耀(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 250000) 摘要:本文拟从《孟子》一书中所使用的“谓”字结构出发, 就了“谓”字结构的种种形式, 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谓”字及其 根据“谓”字作为实词、动词的种种属性,具体探讨“谓”字结构的 结构的表意能力。②限于篇幅, 现仅将其几种具有特殊性和代表 用法,其中主要是对该结构中的宾语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性的使用规则总结如下: 得出相关结论,从而帮助我们更全面深入地认识与把握古汉语中的 (一)“谓”字结构宾语的双宾现象 “谓”字结构。 根据杨伯峻、何乐士合著的《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中的 关键词:《孟子》; “谓”字结构;双宾现象;兼语形式;前 定义:双宾式就是指一个动词后边接连出现两个宾语。这两个宾 置特征 语各自跟动词发生关系,它们彼此之间没有结构上的关系。离动 词近的那个叫近宾语,表关涉的对象,一般由名词、代词或名词 “谓”字结构可谓是古汉语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的一种特殊旬 性短语充当,即A:离动词远的那个叫远宾语,表具体的内容, 式,其语义与句法形式也是复杂多变的,但同时又并非无规律可 主要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即B。在《孟子》中,带双宾语的 循。在《孟子》一书中,“谓”字出现次数达144次之多,无疑 “谓”字结构严格意义上讲只有一种,就是“谓+A+B”。在这 是书中的高频词汇之一。而其结构类型、使用规律、语法形式及 一结构中,“谓”后的双宾语是由“A”及其后面的“B”直接构 语法意义等在古汉语中也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研究它们,弄清楚 成。如: 它们的结构类型并深入分析其用法,找到它们存在及使用的种种 (1)夫谓非其有而取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孟 规律,对于我们全面、正确、清晰地阅读与理解《孟子》一书, 子·万章下》) 进而学习其他古籍,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孟子日:“何以谓仁内义外也?”(《孟子·告子 我们知道,作为动词,其本身应是充当谓语或谓词性成分, 上》) 这是基本的定性,没有什么变动的余地。而何谓“规则”?规则 (3)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孟子·离娄 就是变化中不变的东西。所以,对“谓”字结构使用规则的把握 上》) 就需要从“谓”字前后成分的使用规则出发。而汉语与英语不 (二)“谓”字结构宾语的兼语形式 同,动词本身没有形态变化,谓语前的主语对作谓语的动词影响 王力先生认为:普通的句子只有一次连系,就是把谓语连 不大,而及物动词后边的宾语却与动词本身有着诸多规律性的密 系在主语的后面,但是有时候,一个句子里可以包含两次连系, 切联系。“谓”字是个“外动字” ,即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及物 而第一次连系的谓语的一部分或全部分又兼用做第二次连系的主 动词,其后必带宾语。因此,在这里,我们将主要从“谓”字结 语。这样的句子结构,我们就叫做“递系式”。 构中宾语的使用情况来探讨其使用规则。 王力先生所说的“递系式”,其实就是“兼语式”。所谓 通过对《孟子》中“谓”字结构的考察,我们不难看出, “兼语式”就是指“一个动宾结构套上一个主谓结构。其中动词 “谓”字结构中的宾语关涉两个对象,即A、B,其结构的标准式 的宾语做主谓结构的主语,因此把它叫做兼语。” 在这里,我 为“谓AB”。A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表被称谓、说明、评 们还有必要对兼语式与双宾式进行一下简单的比较,因为两者在 论等的对象;而B则一般由名词及名词性词组、形容词及形容词 形式上非常相似,容易混淆。根据两者的定义及充当宾语的成分 性词组、动词及动词性词组或主谓词组充当,表示称谓、说明、 的差异,我们可知,双宾式中的近宾语常为关涉的对象,远宾语 评论等的具体内容。正是由于A、B两个成分非常活跃,它们在 常为具体内容,一般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而兼语式中的宾语由 “谓”字前后的位置变化多样,有时还有诸如省略的情况,才造 一个主谓结构充当,双宾式中远宾语的位置在兼语式中对应为动 不能写成“励”,“病入膏肓(hufin9)”中的“肓”不能读成 成语足我国文化宝库中的艳丽奇葩,每一个都包含有很深的 “mdn9”,也不能写成“盲”等等,正确掌握成语音形更加有利 含义,当然它的来源也很广,包含的内容很多,正确合理使用成 于我们在前面两点基础上更好地理解使用成语。 语应成为我们的习惯,让我们的民族文化焕发出无限魅力。 另外,现在还有的人喜欢“成语新用”,以达到某种修辞 效果,有时将成语前后颠倒,有时也会有意改变成语的意义和成 注释 分,如临时改变成语的褒贬色彩,换用某个语素,造出_个临时 ①参见刘文藻教学生正确使用成语,教育科学 ̄1995年第6期 性的新词语等,但是,要注意的是新用并不等于乱用,新用是有 ②郭瑞璜“流火”不能用于形容天气炎热,报刊之友2()02第4期 条件的,首先要弄清楚这个成语的本来意义和引申意义,其次就 ③黄鸿森.说说“七月流火”,语文建设,1995第9期. 是应该分清它的褒贬色彩,再次还需考虑这个成语的用法和具体 的使用环境。经过多年磨砺,成语的意义和结构都足固定的,一 参考文献 般不宜改动,其使用环境也是约定俗成的,认真地了解成语原有 【1]刘文藻教学生正确使用成语【『J.教育科学论坛,1995(6):24 的含义,准确把握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是正确使用成语的前提。 [2]郭瑞璜.“流火”不能用于形容天气炎热LJ1 报刊之友,2002 否则,任何“新用…‘翻新”都是站不住脚的。 (4):55 第四,使用成语也应与时俱进 [3】黄鸿森.说说“七月流火”U].语文建设,1995(9):3(1—31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成语的使用也应该与时俱进,而不是 [4】莫彭龄.汉语成语与汉文化[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一成不变,只有这样才能继续传承成语的巨大魅力,当然,它也 【5]莫彭龄.成语修辞的文化选择【『1平顶山学院学报,2007(6): 正在不断演进中,例如,“千方百计”从前是贬义的,常用来形 9 一94 容做坏事:现在却是褒义的。“明哲保身”原指明事 的人善] 自保是褒义,现指只顾个人利益不坚持原则的处事态度属贬义。 作者简介 要想准确无误的使用成语,我们在平时学习中,必须做到博 郭晓阳,1979年生,男,汉族,籍贯江苏武进,职称讲师,文学 闻强识。不仅要准确掌握常用成语的出处,涉及的人物,大体的 学士,联系方式江苏电大武进学院、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武进办学点高 惰节,还要了解成语含义的变化,特别是是留意一些近义成语, 职基础部。 只有这样,使用成语时才不至于出错。 B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