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伟峰
【摘 要】Deposit insurance has been a vital effect in stabilizing the financial system. However, deposit insurance also bring some other risk, for example, moral risk and adverse selection. The current implicit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has not sui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market. So, we have to face a process of explicitation. The situation of market risk will charge. The most important negative effect is the moral risk. This thesis search the charge of the moral risk in the process of explicitation from different aspect. To give some advice for the builting of deposit insurance.%存款保险制度在稳定金融市场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存款保险制度提供相应保障的同时,也带来额外的风险,主要有道德风险、逆向选择风险等。目前,我国现行的隐形存款保险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我国金融行业的高速发展。这样我国必将面临从隐形存款保险制度向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过渡的显性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市场风险的状况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道德风险的问题。本文通过从不同角度着手对显性化过程中道德风险的变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建议。
【期刊名称】《科技视界》
【年(卷),期】2014(000)035
【总页数】3页(P357-358,377)
【关键词】存款保险;显性化;道德风险
【作 者】苏伟峰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 文
0 绪论
1)研究背景及意义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金融行业也正向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迈进,在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动力的同时,也加剧了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及危害性。特别是从20世纪末以来,相继发生一系列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这些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目前,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及地区都通过建立起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其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尚未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但政府长期一直对存款类金融机构提供全面的隐形保护,即隐性存款保险制度。这样弱化了市场的风险控制意识,随着改革不断深入,通过市场自身来承担风险是大势所趋。
2)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在存款保险制度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Merton(1977)运用期权定价模型对存款保险制度进行研究,得出结论是存款保险在保护存款人的同时也增加了银行的道德风险。Kose、Saunders and Senbet(2000)等通过建立一个3期时间段选择的分析模型,论证了银行从开始经营就有存在道德风险的诱因,而存款保险又在无形之中加大了这种诱因,使银行面临更大的风险。Martin(2001)证明,存款保险的政策安排在抵御银行挤兑风险时,确实引发了道德风险问题。
我国有许多学者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之上,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隐性存款保险显性化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变化进行的详细的研究。贺瑛(2003)从存款保险对储户及其他债权人、金融机构所有者、金融机构经营者、借款人的错误激励论述了存款保险的道德危害,并提出通过监管部门对贷款进行分类、对贷款损失作出恰如其分的规定,金融机构应该维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等手段来处理危机。苏宁(2007)从制度推出后各个行为主体的角度去研究道德风险问题,认为在短期内,存款保险制度在保护存款人利益、防止银行挤兑发生等危机上发挥重要作用;但从长远来看,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存款保险制度对消除银行体系固有的传染性弊病并未有任何实质效用。唐明琴(2010)通过对存款保险制度相关主体收益函数和不同环境下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的博弈分析表明:在存款竞争和存款全额保护条件下引起的道德风险是最大的,我国建立监管——理赔性部分存款保险制度,不会增加存款式金融业务经营的道德风险。
1 存款保险制度介绍
1.1 隐性存款保险制度
隐形存款保险制度是指一国或地区并未建立专门的存款保险机构,一旦发生了银行的挤兑等现象,政府将会直接出面协助解决支付危机,主要是以财政拨款或是中央银行贷款的形式进行。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但一直对存款类金融机构的个人存蓄提供全面地隐形保护。
1.2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出于保护存款人权益,维护金融体系安全的目的,设立专门的存款保险机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作为投保人向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费,一旦投保机构出现挤兑等风险时,由保险机构向其提供流动性资助以保证其向存户支付存款。
1.3 存款保险的道德风险
狭义的存款保险的道德风险是指银行投保之后,会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倾向于做出有损存款人利益的决策和行动。而其广义的定义是指与存款保险有关的各方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采取冒进的行为,而对其他参与者的合法利益造成损害的风险。与存款保险有关的当事人包括存款者、贷款者、投保金融机构和存款保险机构等。本文中所提到的道德风险是广义的定义。
2 显性化过程中道德风险的变化
2.1 存款人道德风险的变化
国内外普遍认为,在没有存款保险或隐形存款保险制度下,存款人出于保护自身合法利益的原则出发,会主动的收集各类信息,积极参与到银行经营活动的监督中。但若建立起存款保险制度,会使存款人失去监管动机,放松对银行的约束,从而为银行进行高风险的投资创造了条件,进而导致道德风险。
但是,笔者认为:在我国一方面由于市场信息严重不对称,存款人很难及时获得有效的信息,另外,受知识能力的限制,其也很难对信息做出准确判断;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以国家信用承当风险,这在存款人心中形成一种“大而不倒”的观念。所以,在目前我国隐形存款保险制度下,存款人没有监督银行的动机。而通过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将使存款人的观念产生重大转变,使其更加关心其存款的安全,从而加强对银行经营活动的监督。
2.2 借款人道德风险的变化
银行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存贷款利差,我国银行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稳定的资金,银行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追求较高的贷款利息。在隐形存款保险的保护下,银行发放贷款时可能并不是以安全性作为第一要素考虑的。这样使信誉较差的借款人只需以较高的贷款利息作为条件,就可能获得资金。
在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由于受到来自于存款人、存款保险机构等多方的监督,将使银行自身提高对贷款业务的管理,对于借款人的资格审查也将会变得更为严格。那些信用较差的借款人将很难像以往那样从银行获得所需资金。
2.3 投保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变化
在我国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由于政府在金融市场中充当了银行最后贷款人的角色,这样严重弱化了银行的风险意识。由于政府在其中承担了主要风险,使银行在经营决策中首先考虑的是实现银行股东利益最大化,而非投资项目的安全性,将刺激银行采取更加冒进的行为,选择那些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其直接后果是导致我国许多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处于较高的水平。
国内外普遍认为显性存款保险将加大投保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但笔者认为我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并不会使其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增加。在现行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我国的存款人对银行的监督的效果并不明显,另外本该有银行承担的风险也大多集中在政府方面,可以说在目前条件下,银行受到的保护要远远大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所能提供的。显性化后,市场的作用得到充分凸显,将有助于通过市场自发的调控作用。
2.4 存款保险机构道德风险的变化
在隐形存款保险制度下,充当存款保险机构功能的是政府,当银行出现危机时,政府以其财政作为保证,缓解银行危机。这样不但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而且不能对银行进行专业化地监管。
但根据国际经验,引入存款保险制度后,不但没有降低银行风险,反而出现普遍增大的现象,笔者认为这往往是由于存款保险机构承担赔付责任的同时,并没有履行其相应的
监管义务所导致的。并且由于国外大部分存款保险机构的经营运行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而非以存款人的利益。但是我国存款保险机是在政府指导下建立,其首要原则是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只有这样的存款保险机构才能将充分发挥其专业性优势,监督各投保金融机构的经营运行,实现保护存款人的合法利益。
3 显性化过程中道德风险的实证分析
以上对显性化过程中道德风险的变化作了定性分析,在这一部分,笔者将通过简化Boot和Grennbaum(1993)的模型从银行角度进行实证分析,进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显性化过程中道德风险的变化。
3.1 模型假设
假设市场中存在着n家风险中性的银行,为了简化相关分析过程,笔者假定所有银行的资金全部来源于存款。现在,每一家银行都能够以(r1-1)的价格将所有资金投资于一项风险投资组合,并向存款人支付r2的利息。银行能从此项风险投资中获得的收入为:
其中β∈[0,1]为银行n在缺少监管情况下投资失败的概率,xn∈[0,1]为银行n的监管能力水平。式(1)、(2)表示银行将所有资金投资于该项风险投资组合,如果投资成功,银行获得的收入为r1;如果投资失败,银行获得的收入为0。由于银行进行监管需要付出相应成本,所以假设银行监管成本函数 V(xn)为严格正的凸函数,即 V′(xn)>0,V″(xn)>0,V(xn=0)=0,笔者假设 V(xn)=(xn)m且 m>1。
假设政府对存款人进行补偿的可能性为u,银行向存款人支付的收益r2为无风险的利率r加上风险补偿。银行向存款人的支付的收益为:r2=r+(1-xn)(1-u)(r1-r)。 当 xn=1 时,即 r2=r时,银行的监督水平达到最高时,此时投资项目获得成功的概率为100%,存款人将获得无风险利率;当u=1时,即r2=r时,政府向存款人提供100%的损失补偿,无论投资项目成功与否,存款人也都获得无风险利率;当xn=0,u=0时,即r2=r1,即在银行不进行监管,政府也不对存款人的损失提供任何补偿时,银行获得的收入r1将全部转移给存款人。
则银行获得的利润为:y=[1-β(1-xn)]r1-V(xn)-r2。
令 y对 xn求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 得: ∂y/∂xn=βr1-mxnm-1+(1-u)(r1-r),∂2y/∂xn2=-m(m-1)xnm-2<0。
令∂y/∂xn=0 得:xn={1/m[βr1+(1-u)(r1-r)]}1/(m-1),即 y 取到最大值。
3.2 模型分析
分别分析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的银行最优监管水平。
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u隐∈[0,1],其最优监管水平为:
在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下,一般只向存款人提供部分保护,即u显∈[0,1),其最优监管水平为:
通过比较(3)、(4),得到以下结论:
当u隐当u隐=u显时,当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向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过渡时,银行监管水平不随之改变;
当u隐>u显时,当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向显性存款保险制度过渡时,银行监管水平会随之上升。
3.3 实证结果
目前,在我国实行的隐形存款保险制度下,政府对出现危机或破产的的银行存款人给予的赔付率为100%,即u隐=1,则u隐>u显,所以x隐 4.1 结论 通过以上定性分析和实证研究,笔者认为我国隐形存款保险制度显性化过程并不会像其他国家那样导致道德风险的增加,相反将有效降低道德风险发生的几率。但我们必须清 楚地认识到以上的结论是建立在存款保险相关制度较为健全的前提条件之下。所以,要使存款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必须建立健全其相关制度。 4.2 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论述,笔者得到了我国存款保险显性化将使道德风险降低的结论,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配套相关的政策制度才能实现预期降低道德风险的目标,针对未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遇见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四点政策建议: 4.2.1 完善银行信息披露制度 道德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信息不对称。由于目前我国金融行业市场化程度不高,导致存款人并不能及时获得有效信息,无法获得相应信息,存款人将无法实行对银行的有效监督。这样市场对银行的约束作用就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同时,必须伴随着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监管部门应针对信息披露的标准、方式、时限等方面作出明确具体的操作规范,并且加强相关方面的监督管理,使现行的信息披露制度得到质的改善。 4.2.2 完善银行的内控制度 在防范道德风险中,投保金融机构的内控制度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目前,我国并未出台相关具体的内控制度规范,导致各银行在进行内控时缺乏统一的标准,无法有效的防范风险。在建立存款保险之前,必须规范各银行的内控标准,其标准的制定必须保证银行的稳健经营、有效防范银行过度进行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能 够使银行有效的对投资项目进行准确的风险评估,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选择符合存款人利益的投资项目,从而防范道德风险的的发生。 4.2.3 完善存款保险制度设计 存款保险制度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存款保险制度的设计涉及制度模式的选择、存款保险的保险费率制度、保障范围、存款保险机构的组织设置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在制定相关制度政策时,必须以相关理论为基础,充分了解其他国家的实践经验,更为重要的是认清中国的实际国情,才能制定出最符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 4.2.4 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不高,市场信息不对称状况明显,在存款保险制度初期,通过存款人对银行实现有效监督存在的困难较大,所以,通过政府的职能部门将是对银行的经营运作进行监管的主要形式。监管机构要与存款保险机构及各银行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使其能实时监控市场风险的变化,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干预存款保险机构及各银行的非正常经营活动,切实保护广大存款人的合法利益,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Robert C Merton.An Analystic Derivation of the Cost of Deposit Insurance and Loan Guaranteers:An Application of Modern Option Pricing Theory[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June,1977:3-11. [2]John Kose,Anthony Saunders,Lemma W Senbet.A Theory of Capital Regulation and Bank Management Compensation[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Vol 13.No.1.Spring,2000:95-125. [3]Boot A,and S.Greenbaum.Bank Regulation,Reputation and Rents:Theory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Capital Markets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1993:262-285. [4]贺瑛.存款保险: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103-106. [5]苏宁.存款保险制度设计——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47-353. [6]唐明琴.存款保险制度研究——中国存款保险制度设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156-157. [7]何光辉.存款保险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309-322. [8]陈国进.日本存款保险制度的演变及其借鉴意义[J].国际金融研究,2002(5). [9]魏佳宁,蒋蛟龙.应加快构建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J].中国金融,2009(16). [10]侯金亮,王涛.存款保险制度会导致道德风险吗——对两种常见产生机制的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2007(6):40-41. [11]汪国庆.隐形与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道德风险的比较[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9(2):49-5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